在投資市場中,槓桿(Leverage)是一把雙面刃。許多投資人透過槓桿交易來放大收益,例如股票市場裡的融資融券與當沖交易就是常見的方式。想像一下,當行情如你所料,槓桿能讓獲利成倍成長,這對投資人來說極具吸引力。
但別忘了,槓桿同時也會加倍放大風險。一旦市場走勢反向,利潤不僅瞬間蒸發,甚至連本金也可能付諸東流。本文將帶你全面解析「開槓桿」的真實意涵,並拆解其原理、優缺點與常見工具,幫助投資人正確認識這項投資利器。
所謂「開槓桿」就是在交易中借入資金,利用少量保證金去控制更大規模的資產部位。它的核心精神是「以小博大」。
舉例來說:
若你有 10 萬元自有資金,透過融資再借入 90 萬元,就能以 100 萬元的資金操作,這就是 10 倍槓桿。
在金融市場裡,槓桿效應不只存在於股票交易,還包括:
融資買股:向券商借錢擴大持倉。
使用衍生品:期貨、期權(選擇權)、永續合約等,天生自帶槓桿特性。
公司槓桿:企業透過舉債來放大資金運用效率。
房貸槓桿:個人借錢買房,再透過收租或資產升值獲利。
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作者羅伯特清崎就曾提到,貸款不一定是壞事,若能運用得當,槓桿甚至能成為創造現金流的好工具。
要理解槓桿,必須先分清楚兩個名詞:
槓桿:代表承擔債務、放大投資規模的能力。
保證金:進行槓桿交易時,投資者必須預先繳納的抵押金額。
假設台指期收盤價為 13,000 點,每點價值 200 元,則一口期貨合約價值為:
13,000 × 200 = 260 萬元。
然而,投資人並不需要拿出 260 萬元,只需繳交保證金。例如保證金為 13.6 萬元,則槓桿倍數為:
260 萬 ÷ 13.6 萬 ≈ 19 倍。
這代表你僅用 13.6 萬元就能操作價值 260 萬元的部位。
行情上漲 5%:
(13,650 − 13,000) × 200 = 13 萬元獲利。
相當於本金報酬率 96%。
行情下跌 5%:
(13,000 − 12,350) × 200 = 13 萬元虧損。
幾乎把本金全數賠光。
這例子清楚顯示:槓桿倍數越大,獲利與虧損的幅度都會被成倍放大。
在槓桿交易裡,最令人恐懼的狀況就是 爆倉(斷頭)。當帳戶淨值不足以維持保證金水位時,券商或交易所會強制平倉,避免虧損擴大到影響借貸方的資金。
許多年輕投資人抱持著「贏了賺大錢,輸了就不要補錢」的心態,但市場的劇烈波動往往比想像殘酷。
2022 年,一位韓國 YouTuber「Satto」在直播中以 25 倍槓桿做多比特幣,初始進場價格約 41,666 美元,但比特幣隨後跌破 40,000 美元,最終爆倉,短短數小時虧損超過 1,000 萬美元。
這樣的故事提醒我們,若槓桿使用不當,後果可能不僅僅是虧錢,而是徹底出局。
資金運用效率高:用較少本金即可操作大規模資產。
放大利潤:市場如預期,回報率將遠高於一般現金交易。
虧損加倍:若判斷錯誤,損失同樣被放大。
提高爆倉機率:槓桿倍數過大,稍有波動就可能觸發斷頭。
因此,合理控制槓桿倍數、設置停損點,是避免「滿盤皆輸」的關鍵。
以下四大工具是投資人常用來開槓桿的方式:
標準化合約,買方與賣方約定未來特定時間以固定價格交割。標的涵蓋指數、大宗商品、外匯、能源等。期貨具有高度槓桿性,但也容易因價格波動造成爆倉。
又稱選擇權,賦予投資人未來以特定價格買入或賣出資產的權利。相較期貨更複雜,需要理解履約價、隱含波動率、殖利率等參數。靈活度高,但學習門檻較大,目前在OKX有開放幣圈期權功能,試圖搶攻傳統券商的期權市場。
常見名稱如「正向兩倍 ETF」、「反向一倍 ETF」。其設計是透過金融工程達到放大報酬的效果,適合短線交易。缺點是 交易成本高,在震盪盤時報酬率往往被稀釋。
國際上流行的交易工具,透過保證金即可操作股票、指數、外匯、加密貨幣等資產。特點是可以做多做空,且沒有固定到期日,操作靈活。但因不在集中交易所掛牌,交易條件依平台而異,需格外留意風險。
槓桿本質上是一種資金槓桿效應,能讓投資人在市場上以小額資金撬動大額部位,若使用得宜,能放大資金效益並加速財富累積。
但若忽視風險控管,槓桿也可能成為摧毀本金的最快方式。投資人應謹記三點:
選擇適合自身資金規模的槓桿倍數。
設定停損與停利機制,避免情緒操作。
將槓桿視為「輔助工具」而非「投機手段」。
懂得駕馭槓桿,才能在市場中穩健運行,真正讓槓桿成為助力,而不是陷阱。